首页 通古今 正文内容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目录)

sfwfd_ve1 通古今 2025-08-24 08:40:14 12

本文目录一览:

资治通鉴.唐纪八原文及翻译

1、资治通鉴唐纪八原文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百,但于今未有奇才耳资治通鉴!”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度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2、《资治通鉴》中“上令封”到“而退”: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3、【译文】高祖到城南打猎,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都跟随在旁,高祖下令三人比赛骑射以决胜负。李建成有匹胡马,肥壮但喜欢将人甩下来,李建成将这匹马交给李世民说:这马很神骏,能跃过数丈宽资治通鉴的水沟。二弟善骑,试着骑骑看。

4、累日外人窃议,比陛下于桓,灵翻译:我认为睿圣文武的皇帝陛下,您的神圣、英明,几千年来没有人比得上。资治通鉴·唐纪八原文: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资治通鉴的意思是什么?

1、“资治通鉴”四个字分别有以下含义资治通鉴:“资”资治通鉴:意味着提供支持或帮助资治通鉴,这里指的是为治理国家提供历史经验和智慧的支持。“治”资治通鉴:指的是管理或治理国家资治通鉴,是本书关注的核心领域。“通”:代表从古代到现代,涵盖了广泛的时间跨度,表明本书是一部贯通古今的历史著作。“鉴”:象征着镜子,寓意以历史为镜,从中吸取教训和警戒,为现实和未来的治理提供借鉴。

2、资治通鉴四个字的意思分别是:资为资料,治为治理,通为通史,鉴为借鉴。综合来看,《资治通鉴》的意思是:资:表明此书是一部资料汇编,集合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治:暗示此书与治理国家、社会有关,因为它记录了历史上的政治事件和治国经验。通:说明这是一部通史,涵盖了北宋以前多个朝代的历史。

3、《资治通鉴》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借鉴以往发生事情的经验教训,以对治理国家提供有益的帮助。以下是对其含义的进一步解释:著书宗旨:《资治通鉴》的著书宗旨是“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恶得失,以为劝诫”。

4、《资治通鉴》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世”,即借鉴历史上的事件,为治理国家提供有益的参考。具体来说:“鉴于往事”:指的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总结,提炼出其中的经验教训。这体现了历史学的资治功能,即通过研究历史来指导现实。

5、资治通鉴是“给所有治理国家社会的人做借鉴”的意思,其中资字是“供给”的意思,通是“全”的意思。《资治通鉴》,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6、“治”:是治理、治理国家的意思。它直接点明了这部著作的主要目的——为治理国家提供历史经验和智慧。“通”:表示贯通古今,涵盖从古至今的历史。这体现了《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的特点,即全面、系统地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资治通鉴失误与局限

1、《资治通鉴》的失误与局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史实准确性存在瑕疵:如“云台二十八将”的排列顺序有误。在记载唐代历史时资治通鉴,未能纠正“特勤”与“特勒”的区别,沿用资治通鉴了错误信息。关于唐代宦官鱼弘志的记载,不同版本存在差异,《资治通鉴》中出现混淆。将杨贵妃与安禄山之事纳入正史,但缺乏客观性。

2、《资治通鉴》在历史记载方面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对政治与军事着墨较多,而对于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关注不足。这使得《资治通鉴》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全面历史的完整描述。顾炎武曾批评《资治通鉴》本以资治为宗旨,却未能全面收录文人的作品。

3、局限性: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作者的主观性,《资治通鉴》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偏差或不足。例如,它可能更侧重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历史记载,而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则相对忽视。

4、换言之,《资治通鉴》对能够成为通知者的人,提供了压迫和通知民众更有成效的意见或方式方法。如果现代人不能很好的理解,主要还是对《资治通鉴》理解受到了历史的局限,是自身的意识形态问题,而不是司马光的问题。

什么叫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的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其命名为“资治通鉴”寓意着以历史资治通鉴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书籍概述 《资治通鉴》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了1362年资治通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其命名为“资治通鉴”寓意着此书能作为历史的借鉴,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参考。关于《资治通鉴》性质与内容:《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它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记录了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这1362年间的历史事件。

含义:书名“资治通鉴”意为“基于过去,有益于治理之道”,即借助历史事件的教训经验,为治理国家提供有益的参考。撰写目的:回顾国家兴衰,记载民众悲喜,使读者能从中选择善恶,以作警示。作者与卷数:此书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和杰出政治家司马光编纂,共294卷,含目录和考异各30卷,总字数约300万。

《资治通鉴》的名字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意即通过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可以对当前和未来的国家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这部著作旨在叙述国家的兴衰、百姓的喜怒哀乐,使读者能够从中选择善恶得失,作为行为的借鉴。《资治通鉴》的编写目的,是为了给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

《资治通鉴》和《史记》经常被搞混,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

《资治通鉴》和《史记》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史学著作,被誉为“史学双璧”。然而,两者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写作时间上的不同 《资治通鉴》记载的历史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显德六年,时间跨度为1362年。而《史记》则记述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代的历史,时间跨度长达三千多年。

资治通鉴和史记的区别 成书时间不同。《史记》为西汉,作者司马迁,《资治通鉴》为北宋,作者司马光。体例不同。《史记》是纪传体史书,而《资治通鉴》则是编年体史书。编年体与纪传体最大的区别是纪传体根据人物记载历史,而编年体则是根据时间来记载历史。记载的时间不同。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第一,首先要了解这两本书的,记载的方法是不一样的,纪传体主要是以人物传记为主,而编年体,它主要是根据这个时间计算的。

资治通鉴名词解释资治通鉴的名词解释

1、《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治通鉴,有资于治道”,即借鉴以往发生事情的经验教训,以对治理国家提供有益的帮助。以下是对其含义的进一步解释:著书宗旨:《资治通鉴》的著书宗旨是“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恶得失,以为劝诫”。

2、《资治通鉴》是资治通鉴我国古代史学巨匠司马光与其团队编纂的一部宏伟的编年体通史。这部著作在中华历史文献中占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仅次于《史记》的不朽之作。全书共294卷,约300万字,涵盖了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历史,历时十九年完成。司马光,字君实,出身于陕州夏县,生活在宋朝。

3、《资治通鉴》是一部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著作,同时涉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其编写的目的是通过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关键政策的梳理,为后世提供警示。这部书是编年体通史的典范。

4、“资治通鉴”一词,可以理解为帮助或有益于(皇帝)治理(国家)的镜子。正如人们通过照镜子了解自己的外貌一样,通过历史这面镜子,可以洞察国家兴衰的道理。《资治通鉴》这部巨著,是由司马光汇集历朝兴衰之事,供皇帝参考,以便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