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天地 正文内容

淝水之战(淝水之战草木皆兵)

sfwfd_ve1 知天地 2025-08-31 01:25:12 17

本文目录一览:

淝水之战有什么典故

1、典故出自《晋书·谢玄传》:东晋时淝水之战,秦主苻坚率领大军淝水之战,号称百万淝水之战,列阵肥水,要与东晋决战。晋将谢玄等以精锐八千涉水进击,秦兵大败。“〔苻〕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碰昌王帅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2、淝水之战淝水之战的四个典故分别是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围棋赌墅(或折屐齿、东山再起)。投鞭断流:苻坚欲率百万大军南下灭晋,无视朝臣劝谏,狂妄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凸显其轻敌心态。此典故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下》,形容军队阵容鼎盛,同时也体现了苻坚的极度自负。

3、淝水之战的四个典故分别是“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和“折屐齿”。“投鞭断流”:这个典故源于前秦苻坚的盲目自信。在淝水之战前,苻坚认为自己的军队人数众多,实力强大,因此他傲慢地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4、淝水之战衍生出来的四个典故分别是:投鞭断流、风声鹤唳、围棋赌墅、东山再起。投鞭断流: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军队人数众多,力量强大。它源于苻坚决定攻打东晋时,声称自己的军队光是把鞭子投进长江就能把长江截流,显示出他的狂妄自大和盲目自信。风声鹤唳:这个成语形容人在面对敌人时惊慌失措,疑神疑鬼。

古文《淝水之战》翻译

1、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2、译文:起初,秦兵稍稍后退,朱序在阵地后方喊道:“秦兵败了!”众兵就狂奔。朱序乘机和张天锡、徐元喜一齐来投降。晋兵缴获了秦王苻坚所乘坐的云母车。又攻占了寿阳,活捉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

3、苻融回答说:“现在攻打晋国有三个不利因素:天理不顺,这是其一;晋国自身没有罪过,这是其二;我军征战频繁,士兵疲惫不堪,百姓也产生了畏敌之心,这是其三。群臣当中说晋国不可攻打的人,都是忠臣,希望陛下能够听从他们的意见。

淝水之战的典故

典故出自《晋书·谢玄传》:东晋时,秦主苻坚率领大军,号称百万,列阵肥水,要与东晋决战。晋将谢玄等以精锐八千涉水进击,秦兵大败。“〔苻〕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碰昌王帅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淝水之战的四个典故分别是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围棋赌墅(或折屐齿、东山再起)。投鞭断流:苻坚欲率百万大军南下灭晋,无视朝臣劝谏,狂妄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凸显其轻敌心态。此典故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下》,形容军队阵容鼎盛,同时也体现了苻坚的极度自负。

淝水之战的四个典故分别是“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和“折屐齿”。“投鞭断流”:这个典故源于前秦苻坚的盲目自信。在淝水之战前,苻坚认为自己的军队人数众多,实力强大,因此他傲慢地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淝水之战衍生出来的四个典故分别是:投鞭断流、风声鹤唳、围棋赌墅、东山再起。投鞭断流: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军队人数众多,力量强大。它源于苻坚决定攻打东晋时,声称自己的军队光是把鞭子投进长江就能把长江截流,显示出他的狂妄自大和盲目自信。风声鹤唳:这个成语形容人在面对敌人时惊慌失措,疑神疑鬼。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发生在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领大军南下,欲一举消灭东晋,却因晋军将领的出色战术和秦军内部的恐慌而最终败北。以下是淝水之战中的四个典故:投鞭断流 苻坚自信心过剩,曾夸下海口,声称将大军投鞭于江,足以断其流水。

淝水之战的四个典故:投鞭断流、风声鹤唳、围棋赌墅、东山再起。投鞭断流:苻坚当时决定攻打东晋,但是大臣都反对,说长江是天险不好攻,但是苻坚一意孤行,说自己的军队把鞭子投进长江就能把长江截流了,于是携带80万大军逼临淝水,东晋只有8万士兵反抗,最后在淝水这个地方把苻坚打败。

淝水之战的故事概括

1、淝水之战淝水之战的故事概括如下: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383年淝水之战,是东晋和前秦之间的一场大战。前秦皇帝苻坚亲率大军淝水之战,号称百万,南下攻打东晋。东晋只有八万军队,由谢安指挥。两军在淝水相遇,展开了激战。最初,苻坚的军队在数量上占据优势,给东晋军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淝水之战的概括如下:基本信息 时间:公元383年交战双方:前秦与东晋交战地点:淝水(今中国安徽瓦埠湖一带,具体位于合肥市肥西县以北的东记河上,邻近安徽寿县)战役经过与结果 战役背景:前秦在苻坚的统治下,国力达到鼎盛,意图一举统一南北,于是对东晋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3、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战争背景:西晋时期经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北方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西晋皇族司马睿衣冠南渡建立东晋。

淝水之战概括

1、淝水之战的故事概括如下: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发生在公元383年,是东晋和前秦之间的一场大战。前秦皇帝苻坚亲率大军,号称百万,南下攻打东晋。东晋只有八万军队,由谢安指挥。两军在淝水相遇,展开了激战。最初,苻坚的军队在数量上占据优势,给东晋军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淝水之战的概括如下:基本信息 时间:公元383年交战双方:前秦与东晋交战地点:淝水(今中国安徽瓦埠湖一带,具体位于合肥市肥西县以北的东记河上,邻近安徽寿县)战役经过与结果 战役背景:前秦在苻坚的统治下,国力达到鼎盛,意图一举统一南北,于是对东晋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3、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战争背景:西晋时期经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北方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西晋皇族司马睿衣冠南渡建立东晋。

4、淝水之战的概括如下:时间与地点 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383年,交战地点位于淝水(今中国安徽瓦埠湖一带),具体在合肥市肥西县以北的东记河上,邻近安徽寿县。淝水,又作肥水,源自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交战双方 此次战役的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

5、淝水之战概括如下:时间:公元383年。交战双方:前秦与东晋。交战地点:淝水,具体位于合肥市肥西县以北的东记河上,邻近安徽寿县。战争结果:东晋胜利。战争意义:以弱胜强: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东晋以较小的兵力击败了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军队。

文章目录
    搜索